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推荐 热门推荐
朗格m3手机_朗格手机官方网站
ysl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朗格m3手机_朗格手机官方网站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朗格m3手机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朗格m3手机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1.一道高中地理问题2.柳林地区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朗格m3手机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朗格m3手机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一道高中地理问题
2.柳林地区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初探
3.煤层瓦斯含量及其测定方法
4.奇怪的跨界又增加了 徕卡推出豪华腕表向相机致敬
一道高中地理问题
墨累河 Murray River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长、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注入印度洋的因康特湾,是2 589千米,如以达令河为源,全长 3 719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它的主要支流有达令河、默伦比奇河等。河流流量不大,季节涨落变化较大,每逢冬季涨水时,从河口上溯300千米河段可通船只;干季水浅,河口沙洲阻碍航行。上游干流通航起点为奥尔伯里。 [编辑本段]概述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Snowy)雪山海拔1826m的派勒特(Pilt)山西侧。源流从南向北流,与山脉平行流淌大约100km。流出山区后与普莱思河[Plain R.上游河段称吉黑(Geehi)河]及图马(Tooma)河相汇。与图马河汇合后向西流,穿过休姆(Hume)水库,在罗宾韦尔(Robinvale)附近接纳它的第二大支流马兰比吉(Murrumbidgee)河,继续向西北流,在文特沃斯市(Wentworth)接纳它的第一大支流达令(Darling)河,至南澳大利亚州的摩根后急转向南流322km,在距海77km处流人亚历山德里娜湖,最后在阿得雷德附近注入南印度洋的因康特(Encounter)湾。
干流全长2589km,流域面积30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90m3/s,径流量59.5亿m3。如以最长支流达令河计算,全长3750km,全流域总面积107.3万km2,径流总量227亿m3,可开发径流量130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0亿m3。从长度与流域面积来看,墨累河是澳洲大陆最重要的河流,也是澳洲大陆流量最大的河流。 [编辑本段]水系组成 墨累河流域河网密布,支流众多,其主要支流有达令河和马兰比吉河。达令河入口以上为墨累河上游,全长1750km,流域面积26.7万km2,多年甲均流量168m3/s。
马兰比吉河是墨累河右岸的主要文流之一,位于新南威尔土州东南部。该河发源于东部高地山坡的坦坦加拉(Tantangara)水库,流向东南至库马(Cooma),再转向北流,穿过首都堪培拉直辖区,到亚斯(Yass)折向西流,在奥克斯利(Oxley)市以南约30km处接纳拉克伦(Lachlan)河后在罗宾韦尔市附近注入墨累河。河流全长1690km,流域面积9.7万kmx,多年平均流量119m3/s。其主要支流有:库马(Cooma)河、罗克弗拉特(Rockflat)河,纽梅拉拉(Numeralla)河、布雷德博(Bredbo)河、纳斯(Nass)河、科特(Cotter)河、奠朗格洛(Molonglo)河、古德拉迪格比(Goodradigbee)河、蒂默特(Tumut)河、扬科(Yanco)河以及拉克伦(Lachlan)河等。其中拉克伦河是马兰比吉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堪培拉市以北的大分水岭,由南向西北流,经过怀安加拉(Wyangala)水库,继续向西北流,进入长200km、宽30—40km的峡谷地带,转而向西南蓖,在布鲁斯特(Brewster)湖附近接纳威拉诺拉—比拉邦(WillanoraBillabong)河后进入宽阔平坦的平原地巳在奥克斯利市附近汇人马兰比吉河。
拉克伦河全长2388km,流域面积8.5万km2,在上游大分水岭有几条小的支流和怀安加拉水库。中游仅有一条支流(即威拉诺拉比拉邦河)和两个小型水库 一卡杰利戈(Cargelligo)湖和布鲁斯特湖,下游几乎没有什么支流。蒂默特河是马兰比吉河的另一重要支流,发源于杰冈格尔(Jagungal)山北坡,由南向北流.在岗穗盖(Gundagai)附近注入马兰比吉河。
马兰比吉河还有亚伦戈比利(Yarrangobilly)河、古巴拉甘德拉(Goobar·rangandra)河和古尔摩(Gilmore)河等支流汇入。
达令河是墨累河最长的支流,发源于新南威尔士州新英格兰山脉的西麓,自河源先向西流再转向西南,穿越新南威尔土州,在文特沃思西南注入墨累河。上游干流名叫纳莫伊(Namoi)河。达令河全长2700km,流域面积65万km2。由于地处亚热带内陆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小,而且极不稳定,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在250mm以下。在梅宁迪(Menindee)附近年平均沉量为102m3/s,年均径流量为34亿m3。由于流经大面积盐碱草原,从支流补充的水量常少于干流河水的蒸发量,而有些支流的河水尚未流到干流时就消失在内陆盆地中,有些支流仅在多雨季节才形成河流。达令河支流众多,右岸主要支流有皮恩(Plan)河、巴旺(Barwon)河、卡尔戈阿(Culgoa)河、沃里戈(Warrego)河和帕鲁(Pa·roo)河等。巴旺河源流名叫塞文(Severn)河,发源于赣南威尔土州东北部巴津巴(Bajimba)山西坡迪普沃特附近,上游叫德梅里克(Dumaresq)河、中游叫麦金太尔(Macintyre)河,该河全长1580km,流域面积22.5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46m3/s,有韦尔(Weir)河,圭迪尔(Gwydir)河、吉尔一吉尔(Gil Gil)河和穆尼(Moonie)河等支流汇入。卡尔戈阿河也叫比里(Birrie)河,源流名叫康达迈恩(Condamine)河,发源于昆士兰州与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处的沃里克附近,中游叫巴朗(Balonne)河,有库贡(Coogoon)河、马拉诺阿(Mara—noa)河和尼拜恩(Nebine)河等支流汇人。
沃里戈河有支流尼夫(Nive)河、沃德(Ward)河、安吉拉拉(Angel—lala)河、伊拉克(Erac)河以及卡尔凯恩(Kulkyne)河等汇入。达令河左岸主要支流有:卡斯尔雷(Castlereagh)河、麦夸里(Macquarie)河、马拉(Marra)河、博根(Bo—gan)河以及扬达(Yanda)河等。在河流下游梅宁迪附近有梅宁迪(Menindee)湖和帕马马诺(Pamamaroo)湖,在蓬卡里(Pooncarie)附近还有波皮塔(Popitah)湖和特拉夫勒斯(Travellers)湖。梅宁迪湖对墨累河下游的径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除达令河与马兰比吉河外,墨累河还有以下较小的支流汇入:吉黑河、图马河、科里扬(Corryong)河、卡德格瓦(Cudgewa)河、米塔一米塔(Mira Mita)河、基沃(Kiewa)河、奥文斯(Ovens)河、古尔本(Goulburn)河、坎帕斯皮河(Campaspe)、洛登(Loddon)河、阿沃卡(Avoca)河、爱德华兹(Edwards)河、沃库尔(Wak001)河以及穆拉明(Moulamein)河等。见墨累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墨累河流域位于东经139。13'~152。28',南纬24。43'~37。34'。.流域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在海拔200m以上,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流域主要位于南澳大利亚州以东,大分水岭以西,昆士兰州沃里戈岭以南的地区。干流自源头开始,有一段450km长的高地,尽管只占整个河长的20%,但这一段河床的海拔高度下降却很大,即从源头的1430m左右下降至下游的150m左右。墨累河中、下游河床坡度小,在其2000km的长度中,平均每公里河床递减很小,水流极缓慢,宽阔的河谷中多沼泽。表面广布近期的冲积层和风积层,地表很少起伏。
澳大利亚是一个干旱的大陆,2/3以上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不足500mm,1/3地区不足200mm。雨水稀少且不稳定,长期受干旱的威胁。河流年径流量变化也大。墨累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5mm,整个流域降水量变化较大,即从源头一带的1400mm降至奥尔伯里的600mm左右。在有些地区(如科罗瓦),蒸发量甚至超过了降水量。除了上游500km水流较大外,其余河段流量较小,有些河段还经常干涸。墨累河干流年平均流量190m3/s,实测最大流量4400m3/s,实测最小流量(调节后)28m3/s,径流总量59.5亿m3,径流深为21mm。
墨累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多数支流的中、下游,常有断流现象,特别是干旱年,断流月份更长。如1920年,拉克伦河连续9个月断流,达令河连续11个月无水。墨累河上游依靠山地降水、雪水供给,虽未断流,但水位也很低。 [编辑本段]开发利用 1.水能资源开发概况:墨累河流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干流上游及其支流。由于河流流经的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地区,流域水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是灌溉和供水,并为当地提供电力。
2.雪河—墨累河跨流域调水工程:墨累河上游以东的雪河(Snowny)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的东侧,年降水量500~3810mm,其源流大部分来自高山区域的积雪,年平均径流深580mm,高原山顶高达3700mm。流域内主要河流有位于最高峰东侧,向东南流人南太平洋的雪河及其向东北流的支流尤坎本(Eucumbene)河。本地区气温较低,蒸发损失较小,利于雪山蓄水,这些因素为雪河一墨累河水电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雪山调水工程是世界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之一。从1949年10月开始到1974年全部工程基本完成,工期25年,投资约8亿美元。雪山调水工程包括两大调水系统:北部的雪河一蒂默特河(马兰比吉河支流)调水工程和南部的雪河—墨累河调水工程。这两项调水工程通过水库和隧洞连成一体,成为统一的调水系统。雪山工程包括16座坝,有效库容70亿m3;80km输水管道,145km输水隧洞;7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74万kW;2座扬水站(扬程分别为232m和155m);几百公里输电线路等,工程覆盖范围约3200km2。
雪山调水工程的两大效益是灌溉和发电。该工程调水量为23.6亿m3,其中调入马兰比吉河13.7亿m3,调入墨累河9.9亿m3,年发电量约50亿kW·h。根据联邦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达成的协议,雪山调水工程由雪山工程管理局负责运行管理。
3.洪水特性及防洪:墨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最高山脉——雪山的西侧,在冬、春两季,墨累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如马兰比吉河、古尔本河、米塔米塔河、奥文斯河和基沃河等得到上游地区雪水的补给。所以这些河流的洪水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达令河得到几条向西流的河流的补给,这些河流均流经分水岭北部西坡。墨累河干流下游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呈半干燥,无地面径流,上游的洪水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抵达下游。在该河的中游段,大部分洪水离开主河槽,分流至众多的河流内,形成一个很大的天然滞洪区,其容量达49.3亿m3。这部分洪水径流在0km外的下游重新流入主河道。该分洪系统主要河流有爱德华兹河和沃库尔河,形成一个巨大的分洪水库,对来自上游的洪水可进行有效的拦蓄,从而减少下游洪峰流量,同时,也延长了洪水的历时。
4.水资源保护: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重要,也是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在控制水质污染方面是采取监测与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墨累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的干、支流上,建立了58个水质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和水文测验数据都传送至流域统一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作为水质预测和进一步采取治理措施的依据。
含盐度高是墨累河最主要的水质问题。已采取的治理方法是:①将盐分高的地下水抽至地面,与灌溉后盐分高的尾水一起送人荒漠中的蒸发塘。该方法收效良好,1982~1983年旱季,引入蒸发塘的盐达20万t,相当于当年上游排人河道盐量的40%;②放水稀释,如发现某河段水体含盐量过高,就由附近水库放水加以稀释。③建挡潮闸在河口建挡潮闸,防止枯水季节海水入侵污染地下含水层。
柳林地区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初探
1、 冷却水系统
用水来冷却工艺介质的系统称作冷却水系统。冷却水系统通常
有两种:直流冷却水系统和循环冷却水系统。
1.1 直流冷却水系统
在直流冷却水系统中,冷却水仅仅通过换热设备一次,用过后水就被排放掉,因此,它的用水量很大,而排出水的温升却很小,水中各种矿物质和离子含量基本上保持不变。
1.2循环冷却水系统
循环冷却水系统又分封闭式和敞开式两种。
1.2.1 封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封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又称为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在此系统中,冷却水用过后不是马上排放掉,而是回收再用。
1.2.2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敞开蒸发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类型最多的一种冷却系统。它也是以水冷却移走工艺介质或换热设备所散发的热量,然后利用热水和空气直接接触时将一部分热水蒸发出去,而使大部分热水得到冷却后,再循环使用。因此,这样的系统也称敞开循环冷却水系统。根据热水和空气接触方法的不同,可以分成很多类型。敞开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分类见表一。
表一 敞开蒸发系统的分类
自然冷却塔
冷 却 池
喷淋冷却池
喷水式
敞 开 放 式 横流式
开 点滴式
蒸
发 自然通风
系 点滴式、薄膜式
统 风 筒 式
喷水式、点滴薄膜式
冷
却 点滴式
塔 薄膜式 逆流式
鼓 风 式 喷水式
点滴薄膜式
机械通风 点滴式
横流或逆流式
薄膜式
抽 风 式 喷水式
逆流式
点滴薄膜式
冷却水由循环泵送往系统中各换热器,以冷却工艺热介质,冷却水本身温度升高,变成热水,此循环水量为R的热水被送往冷却塔顶部,由布水管道喷淋到塔内填料上。空气则由塔底百页窗空隙中进入塔内,并被塔顶风扇抽吸上升,与落下的水滴和填料上的水膜相遇进行热交换,水滴和水膜则在下降过程中逐渐变冷,当到达冷却水池时,水温正好下降到符合冷却水的要求。空气在塔内上升过程中则逐渐变热,最后由塔顶逸出,同时带走水蒸气。这部分水的损失称为蒸气损失E。热水由塔顶向下喷溅时,由于外界风吹和风扇抽吸的影响,循环水会有一定的飞溅损失和随空气带出的雾沫夹带损失。由于这些损失掉的水,统称为风吹损失D。为了维持循环水中的一定的离子浓度,必须不断向系统中加入补充水量M和系统外面排出一定的污水。这部分水量称为排污损失B。
冷却塔的种类很多,按照塔的构造和空气流动情况来区分,有自然通风冷却塔和机械通风冷却塔两大类。按照空气与水在塔内的相对流动情况,又可分为逆流式和横流式。有关各种类型冷却塔的结构和特点,可参阅有关的参考文献。机械通风冷却塔冷却效果最好。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循环比,其应在3~5倍为宜。
2、 浓缩倍数
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是该循环冷却水的含盐量与其补充水的含盐量之比。
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可以降低补充水的用量,从而节约水资源;还可以降低排污水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废水的处理量。此外,提高浓缩倍数还可以节约水处理剂的消耗量,从而降低冷却水处里的成本。但是,过多地提高浓缩倍数,会使循环冷却水中的硬度,碱度和浊度升得太高,水的结垢倾向增大很多,从而使结垢控制的难度变得太大;还会使循环冷却水中的腐蚀性离子(例如Cl-和SO42-)和腐蚀性物质(例如H2S、SO2和NH3)的含量增加,水的腐蚀性增强,从而使腐蚀控制的难度增加;过多地提高浓缩倍数还会使药剂(例如聚磷酸盐)在冷却水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增长而水解。因此,冷却水的浓缩倍数并不是愈高愈好,一般热电系统可控制5~8倍,化工、炼油2~4倍。
2.1.1节水量与浓缩倍数的关系
现在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看一下补充水量M占循环水量R的百分比M/R与浓缩倍数K的关系,以及每提高一个浓缩倍数单位时节约的补充水百分比(以占循环水量的百分比表示)
M /R / K与浓缩倍数K的关系。
为了有一个定量的概念,我们用下面的例题来说明。
例题 设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循环量R为10000m3/h,冷却塔进口和出口的水温分别为42℃和32℃,试求浓缩倍数K分别为1.5~10.0时的补充水量M、排污水量B以及补充水量占循环水量的百分比M/R。
解 现以K+2.0时为例进行计算;
蒸发损失水量E=R?CP? t/r
=10000×4.187×(42-32)/2401
=174.4(m3/h)
风吹损失水量(按0.05%R计)
D=10000×0.05%=5.0(m3/h)
总排污水量 Br=E/(K-1)=174.4/(2.0-1.0)=174.4(m3/h)
排污水量 B=Br-D=174.4-5.0=169.4(m3/h)
补充水量 M=E+Br=174.4+174.4=348.8(m3/h)
式中 CP——水的热容量(比热)?kJ/(kg?℃);
t——水的进口温度与出口温度之差,℃;
r——水的蒸发潜热,kJ/kg ;
K——水的浓缩倍数。
现把K分别为1.5、3.0、4.0……10.0时的M、B、M/R和 M/R / K的计算结果列于表2中。
2.1.2浓缩倍数的选择
从表2中可以看到:
随着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K的增加,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量M和排污水量B都不断
表2不同浓缩倍数下冷却水运行参数的计算值
K
计算项目 1. 0
(直流水) 1.5 2.0 3.0 4.0 5.0 6.0 7.0 10.0
冷却水的循环量R,m3/h
进出口水温差 t,℃
蒸发损失水量E,m3/h
风吹损失水量D,m3/h
排污水量B,m3/h
总排污水量B/R,%
补充水量M,m3/h
排污水量占循环水量的百分比B/R,%
补充水量占循环水量的百分比M/R,%
M/R / K,%
10000
10
0
0
10000
10000
10000
100
100
—— 10000
10
174.4
5
343.8
348.8
523.2
3.4
5.2
—— 10000
10
174.4
5
169.4
174.4
348.8
1.7
3.5
96.5 10000
10
174.4
5
82.2
87.2
261.6
0.8
2.6
0.87 10000
10
174.4
5
53.1
58.1
232.5
0.5
2.3
0.29 10000
10
174.4
5
38.6
43.6
218.0
0.4
2.2
0.14 10000
10
174.4
5
29.9
34.9
209.3
0.3
2.1
0.09 10000
10
174.4
5
24.1
29.1
203.5
0.2
2.0
0.06 10000
10
174.4
5
14.4
19.4
193.8
0.1
1.9
0.03
减少,因此,提高冷却水的浓缩倍数,可以节约水资源;
但是,每提高一个浓缩倍数单位( K=1)所降低的补充水量的百分比 M/R / K则随浓缩倍数的增加而降低。例如:
当浓缩倍数K由1.0提高到2.0时,补充水量M由10000 m3/h,降低到了348.8m3/h故有:
M/R / K=10000-348.8/10000/(2.0-1.0)=96.5%
当浓缩倍数K由2.0提高到3.0时,则有:
M/R / K=348.8-261.6/10000/(3.0-2.0)=0.87%
当浓缩倍数K由3.0提高到4.0时,则有:
M/R / K=261.6-232.5/10000/(4.0-3.0)=0.29%
当浓缩倍数K由4.0提高到5.0时,则有:
M/R / K=232.5-218.0/10000/(5.0-4.0)=0.14%
由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到:
① 在低浓缩倍数时,提高浓倍数的节水效果比较明显;但当浓缩倍数提高到4.0以上
时,再进一步提高浓缩倍数的节水效果就不太明显了。例如把上述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由4.0提高到5.0时,节约的水量仅占循环水量的0.14%。因此,一般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数通常被控制在2.0~4.0左右。
② 与直流冷却水相比,即使循环水的浓缩倍数比较低,例如仅为1.5倍,但此时补充
水即可节约94.8%(100%—5.2%)。由此可见,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来看,把直流冷却水改造为浓缩倍数不太高的冷却水,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淡水资源。因此,直流冷却水系统的改造与不改造(为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大不一样的。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可以通过调节排污水量或补充水量来控制。
2.2 补充水量M(m3/h)
水在循环过程中,除因蒸发损失和维持一定的浓缩倍数而排掉一定的污水外,还由于空气流由塔顶逸出时,带走部分水滴,以及管道渗漏而失去部分水,因此补充水是下列各项损失之和。
2.2.1 蒸发损失E(m3/h)冷却塔中,循环冷却水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E与气候和冷却幅度有关,通常以蒸发损失率a来表示。进入冷却塔的水量愈大,E也就愈多,以式表示如下:
E=a(R-B)
a=e(t1-t2)
式中 a — 蒸发损失率,%;
R — 系统中循环水量,m3/h;
B — 系统中排污水量,m3/h;
t1、t2 — 循环冷却水进、出冷却塔的温度,℃;
e—损失系数,与季节有关,夏季(25~30℃)时为0.15~0.16;冬季(-15~10℃)时为0.06~0.08;春秋季(0~10℃)时为0.10~0.12。
2.2.2 风吹损失(包括飞溅和雾沫夹带)D(m3/h)风吹损失除与当地的风速有关外,还与
冷却塔的型式和结构有关。一般自然通风冷却塔比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风吹损失要大些。若塔中装有良好的收水器,其风吹损失比不装收水器的要小些。风吹损失通常以占循环水量R的百分率来估计,其值约为
D=(0.2%~0.5%)R m3/h
2.2.3 排污水损失 B(m3/h)B的大小,由需要控制的浓缩倍数和冷却塔的蒸发量来确定,其计算下面再讨论。
2.2.4 渗漏损失 F (m3/h) 良好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管道连接处,泵的进、出口和水池等地方都不应该有渗漏。但因管理不善,安装不好,则渗漏就不可避免。因此在考虑补充水量时,应视系统具体情况而定。故补充水量
M=E+D+B+F
3、排污水量 B(m3/h)
排污水量B的确定与冷却塔的蒸发损失E和浓缩倍数K有关。可以通过下列物料衡算的办法,找出B和E与K的关系式。
设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除了有补充水加入和排污、蒸发、风吹、渗漏等损失外,再没有其他的水流或溶质加入或排出系统,那么整个系统在循环浓缩过程中,就可以对循环水中某些不受加热、沉淀等干扰的溶质(如Cl-、Na+、K+等)作物料衡算,得到下面的式子:
MCM=ECE+BCR+DCR+FCR
式中:CM — 补充水中某种溶质的浓度;
CE — 水蒸气中某种溶质的浓度;
CR — 循环冷却水中某种溶质的浓度;
当系统中管道联接紧密,不发生渗漏时,则F=0;当冷却塔收水器效果较好时,风吹损失D很小,如略去不计,则上式可简化为
E
B=
K-1
因此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时,只要知道了系统中循环水量R和浓缩倍数K,就可以估算出蒸发量E,排污水量B以及补充水量M等操作参数。控制好这些参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也就能正常进行。
第二节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重要性
1、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的弊端及问题
冷却水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循环使用,由于水的温度升高,水流速度的变化,水的蒸发,各种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的浓缩,冷却塔和冷却水池在室外受到阳光照射、风吹雨淋、灰尘杂物的进入,以及设备结构和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产生比直流系统更为严重的沉积物的附着、设备腐蚀和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粘泥污垢堵塞管道等问题。
1.1循环冷却水使用后的弊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对于凉水塔周边污染物的吸收及累积;
②细菌及生物粘泥大量产生;
③金属腐蚀性急剧上升;
④泄露介质污染水系统进而造成全部冷却器管网的结垢或腐蚀;
⑤污染物不易消减。
1.2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的问题
1.2.1沉积物的析出和附着
一般天然水中都溶解有重碳酸盐,这种盐是冷却水发生水垢附着的主要成分。
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重碳酸盐的浓度随着蒸发浓缩而增加,当其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时,或者在经过换热器传热表面使水温升高时,会发生下列反应:
Ca(HCO3)2 CaCO3 + CO2 +H2O
CaCO3沉积在换热器传热表面,形成致密的碳酸钙水垢,它的导热性能很差。不同的水垢其导热系数不同,但一般不超过1.16W/(m?K),而钢材的导热系数为45 W/(m?K)。
1.2.2设备腐蚀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大量的设备是金属制造的换热器。对于碳钢制成的换热器,长期使
用循环冷却水,会发生腐蚀穿孔,其腐蚀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1.2.3冷却水中溶解氧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水与空气能充分地接触,因此水中溶解的O2可达饱和状态。当碳钢与溶有O2的冷却水接触时,由于金属表面的不均一性和冷却水的导电性,在碳钢表面会形成许多腐蚀微电池,微电池的阳极区和阴极区分别发生下列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在阳极区 Fe=Fe2+ +2e
在阴极区 1/2 O2+ H2O +2e =2OH-
在水中 Fe2+ + 2OH- = Fe(OH)2
Fe(OH)2 Fe(OH)3
这些反应,促使微电池中的阳极区的金属不断溶解而被腐蚀。
1.2.4有害离子引起的腐蚀
循环冷却水在浓缩过程中,除重碳酸盐浓度随浓缩倍数增长而增加外,其他的盐类如氯化物、硫酸盐等的浓度也会增加。当Cl-和SO2-4离子浓度增高时,会加速碳钢的腐蚀。Cl-和SO2-4会使金属上保护膜的保护性膜的保护能降低,尤其是Cl-的离子半径小,穿透性强,容易穿过膜层,置换氧原子形成氯化物,加速阳极过程的进行,使腐蚀加速,所以氯离子是引起点蚀的原因之一。
对于不锈钢制造的换热器,Cl-是引起应力腐蚀的主要原因,因此冷却水中Cl-离子的含量过高,常使设备上应力集中的部分,如换热器花板上胀管的边缘迅速受到腐蚀破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如有不锈钢制的换热器时,一般要求Cl-的含量不超过300mg/L。
对于碳钢而言,S2-、油污、酸、碱的腐蚀是剧烈的,尤其是S2-引发的一系列生化腐蚀极易造成管道的大面点蚀穿孔,其对金属的腐蚀能力远大于Cl-、SO2-4等离子。
1.2.5微生物引起的腐蚀
微生物的滋生也会使金属发生腐蚀。这是由于微生物排出的粘液与无机垢和泥砂杂物等形成的沉积物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氧的浓差电池,促使金属腐蚀。此外,在金属表面和沉积物之间缺乏氧,因此一些厌氧菌(主要是硫酸盐还原菌)得以繁殖,当温度为25~30℃时,繁殖更快。它分解水中的硫酸盐,产生H2S,引起碳钢腐蚀,其反应如下:
SO2-4 +8H++8e=S2-+4 H2O +能量(细菌生存所需)
Fe2+ + S2 -=FeS
铁细菌是钢铁锈瘤产生的主要原因,它能使Fe2+氧化为Fe3+,释放的能量供细菌生存需要。
细菌
Fe2+ Fe3+ +能量(细菌生存所需)
1.2.6微生物的滋生和粘泥
冷却水中的微生物一般是指细菌和藻类。在新鲜水中,一般来说细菌和藻类都较少。但
在循环水中,由于养分的浓缩,水温的升高和日光照射,给细菌和藻类创造了迅速繁殖的条件。大量细菌分泌出的粘液像粘合剂一样,能使水中飘浮的灰尘杂质和化学沉淀等粘泥附在一起,形成粘糊糊的沉积物粘附在换热器的发热表面上,有人称之为生物粘呢,也有人把它叫做软垢。
粘泥积附在换热器管壁上,除了会引起腐蚀外,还会使冷却水的流量减少,从而降低换热器的冷却效率;严重时,这些生物粘泥会将管子堵死,迫使停产清洗。
2、敞开式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重要性及优点
如前所述,冷却水长期循环使用后,必然会带来沉积物附着、金属腐蚀和微生物滋生这三个问题,而循环冷却水处理就是通过水质处理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法的好处如下:
①稳定生产 没有沉积物附着、腐蚀穿孔和粘泥堵塞等危害,冷却水系统中的换热器就可以始终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循环冷却系统由于能够有效地控制污垢的沉积和生长,保证了传热效率,污垢热阻值一般定为万分之三以下。良好的传热效率为延长生产周期创造了条件。国内外有很多管理水平较高的工厂可连续生产400天左右。
②节药水资源 一般合理利用的循环水可节药96%以上的用水量,循环水装置的投资6~12个月就可以得到回收。例如在日产千吨合成氨的工厂中,每小时直流冷却水的用量是22000米3。如果用循环冷却水,其补充水量一般只需550~880米3/时。因此,循环冷却系统节约了96~97.5%的用水量。
③减少环境污染 直流冷却水系统直接从水源抽取冷水用于冷却,然后又将温度升高了的热水再排放到水源中去。将废热带到水源中形成热污染,用循环水可减95%以上的热污染。
④节约钢材 提高经济效益;处理效果良好的化工企业冷却器一般使用寿命可达4~6年,远高于2~3年的一次水冷却器使用期限。
⑤减少设备的体积:热交换器的污垢热阻值若按千分之三设计时,其传热面积将比污垢热阻值,按万分之三设计时大数倍。因此采用循环冷却水系统可使热交换器体积缩小。这也就是为什么日产千吨的新氨厂比日产三百三十吨的老氨厂产量提高了三倍,而占地面积却减少了十倍的原因之一。热交换器体积减小还节约大量的钢材。
⑥循环冷却系统中投加缓蚀剂可以有效地控制腐蚀,降低了对热交换器的材质要求。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控制
第一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
1、沉积物的分类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有各种物质沉积在换热器的传热管表面。这些物质统称为沉积物。它们主要是由水垢(scale)、淤泥(sludge)、腐蚀产物(corrosion products)和生物沉积物(biological deposits)构成。通常,人们把淤泥、腐蚀产物和生物沉积物三者统称为污垢(fouling)。
2、水垢析出的判断
在实验室及生产现场我们常用LangLier指数判断水垢的形成趋势并相对应的作配方研究。
前面曾经提到,最容易沉积在换热器传热表面的水垢主要是碳酸钙垢。当条件适宜时也会出现磷酸钙垢及硅酸盐垢。下面就这些水垢析出的判断作些介绍。
2.1 碳酸钙析出的判断
2.1.1 饱和指数(L.S.I.)
碳酸盐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存在着下列动平衡关系:
Ca(HCO3)2 Ca2+ + 2HCO-3 式1
HCO-3 H+ + CO32- 式2
CaCO3 Ca2+ + CO32- 式3
1936年朗格利尔(Langelier)根据上述平衡关系,提出了饱和PH和饱和指数的概念,以判断碳酸钙在水中是否会出析出水垢,并据此提出用加酸或加碱预处理的办法来控制水垢的析出。
早期水处理工作者曾有意让冷却水在换热器传热表面上结一层薄薄的致密的碳酸钙水垢,这样既不影响传热效率,又可防止水对碳钢的腐蚀。因此,朗格利尔提出:L.S.I.>0时,碳酸钙垢会析出,这种水属结垢型水;当L.S.I.<0时,则原来附在传热表面上的碳酸钙垢层会被溶解掉,使碳钢表面裸露在水中而受到腐蚀,这种水称作腐蚀型水;当L.S.I.=0时,碳酸钙既不析出,原有碳酸钙垢层也不会被溶解掉,这种水属于稳定型水。如以式表之,则可写成:
L.S.I.=PH-PHs>0 结垢
L.S.I.=PH-PHs =0 不腐蚀不结垢
L.S.I.=PH-PHs<0 腐蚀
①计算饱和PH(PHs)的公式 根据电中性原则和质量作用定律,中性碳酸盐水溶液中,存在着下列关系:
PHs=(9.70+A+B)-(C+D)
式中 A 总溶解固体系数;
B 温度系数;
C 钙硬度系数;
D M-碱度系数;
② 饱和指数的应用 通常设计部门对水质处理进行设计和确定药剂配方时,往往根据水质资料首先计算一下饱和指数,以判断水质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然后再考虑处理方案。
除了朗格利尔(Langelier)指数外,1946年雷兹纳(Ryznar),发明了稳定指数(R.S.I);1979年帕科拉兹(Puckorius)发明结垢指数;
上述四种指数均是针对碳钢材质,预测水中溶解的碳酸钙是否会析出,或者碳酸钙在水中是否会溶解而言,因此判断式中所谓腐蚀的实际含意并不是直接预测水的腐蚀性,而是指作保护层用的碳酸钙溶解后,碳钢直接裸露在水中,由电化学作用等原因引起腐蚀。如果材质是铝、不锈钢等合金则腐蚀问题就不会像碳钢那样突出。
2.2 磷酸钙析出的判断
在许多水质处理方案中,常在循环冷却水中投加聚磷酸盐作为缓蚀剂或阻垢剂,而聚磷酸盐在水中会水解成为正磷酸盐,使水中有磷酸根离子存在。磷酸根与钙离子结合会生成溶解度很小的磷酸钙沉淀,如附着在传热表面上,就形成磷酸钙水垢。因此,在投加有聚磷酸盐药剂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必须要注意磷酸钙水垢生成的可能性。
煤层瓦斯含量及其测定方法
莫日和 郭本广 孟尚志 张文忠(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摘 要: 本文从柳林地区地质及储层特征等技术层面上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根据柳林地区不同地点不同的地质特性,设计了对应的排采设备及排采方案,尝试并使用了电潜泵、螺杆泵,游梁泵三种不同类型的泵,首次在该区试验采用丛式井组的煤层气生产方式,使该区的煤层气生产取得了历史上的突破,水平井产量超过了 15000 m3/ d,直井最高产气量达到 1800 m3/ d,应用情况表明,该排采工艺技术能较好地满足柳林地区煤层气井排采的需要,为该区大规模开采煤层气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 柳林地区 排采技术 排采效果 应用
作者简介: 莫日和,1969 年生,男,汉族,广东高州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油气井专业,从事钻探、排采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北京安外大街甲 88 号, ( 010) 299374,13041082135,morh998@ 163. com
Brief Discussion About the CBM Well Dewatering Technology in Liulin area
MO Rihe GUO Benguang MENG Shangzhi ZHANG Wenzhong
(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rporation,Ltd. ,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eology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uLin Areas with the numeri- cal simulation metho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LiuLin dis- trict,corresponding dewatering equipment,scheme and three different type of pumps was designed,including ESP,PCP and beam-pumping unit. A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test,the use of cluster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wells made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the production history of the area. The production of the horizontal well exceed 15000 m3/ d,and the highest production of a vertical Well reached 1800 m3/ d. The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dewatering technology meet the dewatering needs of coalbed methane in the LiuLin area,and also accumulated the experience for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coalbed methan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Liulin area; dewatering technology; Dewatering results,application
1 前言
我国的煤层多属于低孔、低渗、低压,如何确定合理的工作制度以保证煤层气产出量的最大化就显得很重要了。排采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煤层气产量的大小,是保障煤层气井连续稳定经济排采的重要因素。煤层的渗透率比普通油气藏要低很多,如果排采制度选择不当,很容易给煤层造成伤害,使压裂裂缝闭合,严重时还会导致气井不出气。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柳林示范区煤层气资源蕴含量大,煤层物性较好,针对其开展排采制度及设备的研究,形成一整套的烟煤储层排采制度与设备选型规范,是保障煤层气井连续稳定经济排采的前提,对整个柳林示范区形成商业化开采规模很有意义,同时针对该区块的研究对于中国中阶煤煤层气的开发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煤层气排采机理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煤炭工业称之为煤层瓦斯,是在成煤过程中形成并赋存于煤层中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这种天然气大部分(70%~90%)赋存在煤岩孔隙内表面上,少量呈游离状态存在于煤的割理和其他孔隙、裂隙中,对煤层气进行开采可以为工业和民用提供重要能源;同时也可以减少煤矿开采时的瓦斯爆炸事故[1~4]。煤层中天然裂隙或割理通常被水饱和,煤层气吸附在煤上。要采出煤层气,首先要让它从煤中解吸出来。只有排出足够的水,煤层压力降至煤的解吸压力后,煤层气的解吸才能开始。所以与天然气生产不同,煤层气在开始产气之前先要排出煤层中大量的水[5]。
3 地质概述
3.1 含煤地层与煤层
本区块内发育煤层14层,其中山西组5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4(3+4),5号煤层;太原组9层,自上而下编号为6上,6,7,7下,8+9,9下,10,10下,11号。其中山西组的2,3,4(3+4),5号煤层,太原组的8+9,10号煤为主力煤层,(3+4)号煤层厚度0.04~6.05m,平均为2.81m。全区发育。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1~3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矸,夹矸单层厚度为0.05~0.50m。5号煤煤层层位较稳定,煤厚0~5.04m,平均厚为2.70m。8+9号煤煤层厚度为0.79~10.30m,平均厚度为5.11m,全区稳定。
3.2 煤层吸附特征
该区块内煤层变质程度较高,吸附能力较强。据区块内煤层气井山西组3+4号煤层的朗格缪尔体积为18.34~22.45m3/t,平均20.70m3/t,朗格缪尔压力为1.49~3.52MPa,平均2.27MPa;5号煤层的朗格缪尔体积为13.14~23.21m3/t,平均19.65m3/t,朗格缪尔压力为1.73~2.MPa,平均2.36MPa;8+9(8+9+10)号煤层的朗格缪尔体积为16.10~25.54m3/t,平均22.48m3/t,朗格缪尔压力为1.27~3.18MPa,平均1.96MPa。平均朗格缪尔体积20.94m3/t,朗格缪尔压力2.2MPa。
3.3 含气饱和度
柳林示范点内煤的兰氏体积(最大吸附量)为18.34~24.43m3/t,平均为21.38m3/t。测试结果表明,煤储层的吸附能力是比较强的。煤层含气饱和度一般为60.22%~75.10%,平均为66.73%。柳林示范点的煤储层大部分处于欠饱和状态。
3.4 渗透率
山西组4(3+4)号煤层的渗透率在0.011~2.80mD之间,5号煤层的渗透率在0.06~2.26mD之间;太原组8+9+10号煤层的渗透率在0.005~24.80mD之间。平均渗透率为3.93mD。可见该区块煤层的渗透率相对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随煤变质程度及埋深的变化相关系不明显,各向异性及非均质性显著。
3.5 储层压力
该区块4(3+4)号煤层的储层压力为2.58~8.33MPa,平均为5.79MPa,压力梯度为0.46~1.12MPa/100m,平均为0.84MPa/100m;5号煤层的储层压力为2.92~8.41MPa,平均为6.01MPa,压力梯度为0.60~1.11MPa/100m,平均为0.83MPa/100m;8+9(8+9+10)号煤层的储层压力为3.31~7.46MPa,平均为6.47MPa,压力梯度为0.53~1.174MPa/100m,平均为0.85MPa/100m。可见该区块内储层压力较大,压力梯度一般小于静水压力梯度(0.98MPa/100m),为低压异常状态。
3.6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主要含水层有奥陶系及石炭系灰岩岩溶、裂缝含水层;二叠、三叠系砂岩裂缝含水层;第三、第四系砂砾石(岩)孔隙含水层。
奥陶系中下统的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厚度为400~600m。主要出露于煤田外围。奥陶系为浅海相沉积层,其中以上马家沟组岩溶发育程度最高,富水性最强,峰峰组次之,下马家沟组较弱。下统冶里组、亮甲山组一般岩溶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但局部破碎带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本层含丰富岩溶水,是区域性主要含水层。水型主要有NaH-CO3和NaCl型。该含水层上覆有较发育的泥页岩、铝土岩隔水层,离煤层距离较大,因此对煤层的影响较小。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由5层灰岩组成,总厚度约20m左右,出露范围小,岩溶、裂隙一般不太发育,岩溶以溶隙、小溶孔为主,且多被方解石充填,富水性较弱;区块东缘浅埋区一带,岩溶发育,呈蜂窝状,连通性好,接受补给容易,富水性较强。由于岩溶裂隙发育的不均一性,富水性在不同地点差别较大。水位标高在789.31~814.74m之间,水型多为NaHCO3和NaCl型,矿化度为1190~3210mg/L。
3.7 煤层含水性
柳林试验区煤层水来源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制约,主要有地表水和含水层水,断层水不发育。地表水源主要是三川河流水,在试验区东部上游区域,河水向煤系注入或渗透,对煤层水起到一定补给作用。区域含水层是试验区煤层水的主要来源,它的强弱决定了煤层水的大小。柳林地区生产井产水量变化很大,北部区块产水量很大,而南部区块产水量很小,大体上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与构造走向基本一致。南部地区煤层顶、底板皆为泥质岩,供水性差,渗透到煤层中的水极少。
4 排采设备选型
根据柳林地区煤层气特点,排采方式优选思路主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尽可能降低井底流压以便充分降低储层压力;二是考虑泵受气体影响等因素;三是确定煤层的供液能力。
设备选用的方法是在生产工作制度中,选择多种排采方式。例如:区块南部低产水量或后期产水量较小的煤层气井,选用工作制度便于调整、液面比较好控制的变速调控抽油机、数控抽油机等[6]。而在北部区域,煤层气井产水量大供液能力强(通常日产水量大于100m3),前期考虑以排水为主,选择大泵来加强排水降压,通常采用螺杆泵、大直径游梁泵及电潜泵。
4.1 游梁泵
游梁泵(抽油机)生产较稳定,检泵周期长,技术、管理都比较成熟。但排量不能过高,且需考虑气体的影响因素。柳林南部杨家峪地区储层供水不足,产水量少,适合采用的就是游梁泵排采工艺,连续生产6个多月,目前泵况仍然良好。在国内众多煤层气勘探开发作业中,常用的排采作业方式是游梁泵排水采气工艺,应用效果非常好。在该区南部采用5型抽油机,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
4.2 螺杆泵
螺杆泵主要由地面驱动装置和井下泵所组成。螺杆泵的优点是气体、煤粉、压裂砂对螺杆泵的影响相对较小,和游梁泵比较,螺杆泵成本低、安装简单、占地面积小,螺杆泵在生产时一般将吸入口下到煤层以下,这样可以使油管中尽量只产水少产气。它的缺点是投产初期,如地层煤粉过多会使螺杆泵卡死而造成抽油杆拧断,而且当扭矩较大时容易发生井下事故,检泵周期一般比较短。日产水量60m3/d以下,使用GLB60023型即可,如果日产水量接近150m3/d,用GLB90018型泵效果较好,如果超过150m3/d,就应该选用GLB90023的泵。
柳林北部地区产水量一般在50~200m3/d,因此在北部普遍采用螺杆泵,使用证明螺杆泵很好地完成排水采气任务。
4.3 电潜泵
当产量超过200m3/d可以考虑使用电潜泵,选择型号是具体看排量以及下泵深度,另外在大斜度的定向井中使用电潜泵可有效防止油管、油杆偏磨引起的油管事故。目前用到的电潜泵有QYB98200/700,GQYB1M01220/700,QYB98300/700N8三种。在北部区域,个别直井及水平井产水量较大,我们选用了电潜泵,在水平井中使用排液量达300m3/d,较好地完成了排水降压的需要。
5井下管柱及工具选择[7~8]
(1)油管、油杆的选择,要满足载荷的需要,在北部产水量大的井中适用89mm的油管、22mm或25mm的油杆(图1),在南部则适用73mm的油管和22mm抽油杆(图2)。
(2)泵径的选择:要尽量满足排液时最大产液量的要求且泵径还不能选择过大,因为泵径越大则悬点载荷越大,对抽油杆及整个排采系统要求更高。柳林南部一般选用38mm管式组合泵,冲程选用2.1m,冲次1~1.5次/min,可以满足该区排量小于10m3/d施工的要求。
6排采制度的选择[9]
合理的排采速度是煤层气高产的保障。如果排采速率过大,液面下降速度过快会使有潜力的煤层气井排采半径缩短、发生速敏效应、支撑剂颗粒镶嵌煤层、裂缝闭合现象来临较快、渗透率迅速降低,进而造成单井产气量低。如果排采速度过小,经济上又不能达到要求。我们借助ECLIPSE建立的模型,充分考虑压敏效应、速敏效应的影响。
图1 螺杆泵井下管柱结构
图2 游梁泵井下管柱结构
通过模拟结果可知,随着降液速度的增加,峰值产量以及累计产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平缓。推荐3,4,5层采用每天降液面6m的速度,计算出来的结果符合杨家峪地区实际降液5~10m的情况。
7 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的应用
7.1 防气措施
将泵放置到煤层以下。排水泵以下安装沉降式气锚或者螺旋式气锚。
7.2 防煤粉措施
泵以下安装绕丝筛管、沉砂管、“小泵慢抽”、“间歇式排采”时使用防砂卡泵(实心柱塞泵)。
7.3 排采方案
满足生产井排采技术要求,随井的动态变化作相应调整,初期采用定压排采,生产中定产排采。
(1)将泵、计量流程调试至正常工作状态,排采尽量保持连续性。
(2)确定解吸压力,根据解吸压力将排液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排液阶段:开始排采,当液面降至解吸压力点以上200m左右时,主要是排水降液,降液速度可控制在不大于15米/天,此阶段大约需要1~2个月。
稳定排液阶段:解吸压力点以上200m至煤层以上100m,此阶段可进一步降低排液速度,控制在每天5~10m,此阶段大约需要2个月。
稳定生产阶段:煤层以上100m至煤层,此为稳定生产阶段,保证抽油机等设备平稳运行,液面稳定,以保障平稳连续产气。
图3 丛式井组井眼轨迹
7.4 丛式井组试验
丛式井是在同一井场,钻探多个井眼的油气开发技术,其优点是节约用地、节约钻前工程投资,便于生产管理。针对柳林煤层气气探区地面多为高山林地及良田熟土的特点,在反复论证、试点、总结和不断完善基础上,大力应用大斜度井、水平井等井筒技术,试验推广应用丛式井组。应用丛式井的井组同场部署5口井(图3),每个井组修建一套废水池和清污分流系统,有效保护了耕地面积,有力推动公司向集约型、清洁型、节约型发展,全面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丛式井组的排采设备选用基本与普通直井相同,在井斜不大,产水量较低的情况下,选用游梁泵,如果井斜大于40°,就考虑选用电潜泵。在我们的井组中,4口井选用游梁泵,1口选有电潜泵。试验表明,选用的排采设备很好地完成了经久耐用和排水降压的目的。
7.5 应用效果
形成了一套适合烟煤的直井、水平井排采制度和工艺技术,排采效果好。在该区首次实现了水平井单井产量突破15000m3/d(图4),直井单井产1000m3/d以上,最高达1800m3/d(图5)。
图4 水平井排采曲线
8 结论
(1)针对煤层气排采生产需要,展开了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的攻关、配套及初步尝试。形成了一套适合柳林地区不同地区、不同产层的排采设备及配套工艺技术。
图5 直井排采曲线
图6 丛式煤层气生产井组
(2)根据煤层气井排采的特点,通过对柳林煤层气井的井下管柱及地面流程设计,引入无级数控抽油机、永久监测压力,较好地完成了排采的施工及资料录取的要求,为该区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
(3)尝试了适合该区丛式井组(图6)的排采设备及工艺,为该区大规模应用丛式井组进行开发创造了条件,丛式井组占地少、易于管理、在地形复杂的柳林地区将会显著提高煤层气开发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康永尚等.2008.我国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
钱凯,赵庆波,汪泽成.1999.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50~61
任源峰等.2006.煤层气井电泵排采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煤层气,3
王红岩,刘洪林,赵庆波等.2005.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44~67
吴佩芳.2000.煤层气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工业出版社,65
许卫,崔庆田,颜明友,李庆章.2001.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工艺技术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0~167
姚艳芳.2001.煤层气井排采试气技术[J].油气井测试,10(4):77~79
赵庆波.1999.煤层气地质与勘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158
Palmer I D,Metcalfe R S,Yee et al.1996.煤层甲烷储层评价及生产技术[M].秦勇,曾勇泽.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4~68
奇怪的跨界又增加了 徕卡推出豪华腕表向相机致敬
5.3.1 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方法1)密封式煤(岩)心采取器:这种仪器在钻孔内采取煤(岩)样的同时可利用出心接收器上、下两端的活门自动将煤样密封,使煤样在未脱气状态下提到地面,并保持气密状态送到实验室,然后通过测定和计算求出瓦斯含量。其方法是在实验室运用破碎、密闭加热和真空降压等方法,将煤样中的全部瓦斯(包括吸附瓦斯)抽出,测定抽出瓦斯的体积和成分,并用天平称出原始煤样和放气后煤样的质量,二者之差即为煤样中所含瓦斯的质量,最后经过计算求出单位质量煤中含有的瓦斯量。
2)集气式煤(岩)心采取器:这种采取器上部有一特制的集气室,可以在钻进和提升过程中收集从煤心中泄出的瓦斯。采样后应将装有煤心的采取器送交实验室,对集气室中的瓦斯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然后测定煤样的残存瓦斯量,最后计算出煤的瓦斯含量。
目前,上述两种仪器已在一些煤田地质勘探部门使用,但其使用和维护比较复杂,采样中的瓦斯损失不易估计;此外,薄煤层用这些仪器采样有一定困难,有时不够精确。
3)气测井法:利用半自动测井仪测定钻孔冲洗液中溶解的瓦斯量、煤池瓦斯量及钻屑中残存的瓦斯量。根据测得的总瓦斯量(即上述三者之和),除以钻进切除的煤量,得出煤层的瓦斯含量。
5.3.2 瓦斯含量间接测定法
(1)主要步骤
一般常用的是室内容量测定。其主要步骤是:将新鲜煤样密封送实验室,人工破碎至0.20~0.25mm;将破碎煤样在60℃和高真空条件下(压力为(1.3~1.3)×10-3Pa)抽气2~15 d;然后,进行甲烷气吸附试验,求吸附常数a值和b值;最后,换算出在标准压力(指要测定地点的压力)下每克煤的吸附瓦斯量。所计算出的瓦斯容量,可视为在给定条件下的煤层瓦斯含量。
(2)计算公式
根据已知的基本参数,利用朗格缪尔方程进行计算。
一般的计算公式
煤成(型)气地质学
式中:Wm为煤层瓦斯含量,m3/t;Wx为吸附瓦斯量(可燃基),m3/t;Wy为游离瓦斯量(可燃基),m3/t;a,b为吸附常数,取决于煤质,通过吸附试验求得,一般a值为20~70,b值为0.03~0.30;p为煤层瓦斯压力(绝对压力),Pa(计算时转换成at);u为煤的孔隙率,%,计算公式为
煤成(型)气地质学
式中:ρ视为煤的视密度,g/cm3,计算公式为
煤成(型)气地质学
ρ真为煤的真密度,g/cm3,其计算公式为
煤成(型)气地质学
其中,ρw为水的密度,一般取1g/cm3;H2为煤中氢含量,%;Ma,d,Vdaf,Ad分别为煤的水分、挥发分和灰分含量,%。f是在0.005×0.25 H的静压力作用下单位体积煤的压缩百分比,H为计算地点的煤层埋藏深度,m;0.25 H为岩石静压力,Pa;0.005 为经验数值;中等变质程度的煤,压力为39.2 MPa时体积减小2%。
由于煤的水分、灰分、结构及地温、地压等的影响,需采用一系列校正系数参与计算,才能得到煤层瓦斯含量的更为精确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煤成(型)气地质学
式中:T0/Kpt为温度与压力对游离瓦斯量影响的校正值,T0=273℃,Kpt为瓦斯压缩系数(可查表得出);
K1为煤中灰分和水分影响的校正系数,其值为
煤成(型)气地质学
K2、K3为地温、地压对煤吸附影响的校正系数,其中
K2= enp-n
K3= 1-0.00001(90 +p)
,可查表得出;
煤成(型)气地质学
其中,t为测点的煤层实际温度,℃;t0为进行吸附试验时煤样的温度,℃;p为试验时的压力,at。
理想气体等温压缩的计算公式为
煤成(型)气地质学
式中:ρ为煤的密度,t/m3;Wx1为瓦斯压力为p、煤层温度为t条件下煤的吸附瓦斯量,m3/ m3。
上述公式表明,煤的吸附瓦斯量主要取决于煤层的瓦斯压力p和煤的吸附常数a、b,煤的游离瓦斯量主要取决于岩体的孔隙率和瓦斯压力。
(3)计算例题
已知某矿某煤层实测瓦斯压力为117.6×104Pa(13at),已测得煤的吸附常数 a =38.17,b=0.079,孔隙率u=6%,灰分Ad=5%,水分Ma,d=2%,煤的密度ρ=1.3 t/m3,求该煤层的瓦斯含量。
解:将已知数据代入式(5.10)中,即
煤成(型)气地质学
(4)我国部分矿井的有关参数
现将我国部分矿井的有关参数列于表5.12中,以供参考。
表5.12 我国部分矿井有关参数值
①为唐家庄矿资料;②为阳泉三矿资料;③为王封矿资料。
5.3.3 经验公式法
在精度要求不高时,可用经验公式推算煤层的瓦斯含量。一个地区经验公式的建立,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这是由于瓦斯含量涉及的因素很多,所得公式往往比较复杂,其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现介绍几个计算煤层瓦斯含量的经验公式,以供参考。
(1)经验公式之一
在无测定条件和一般要求的情况下,可根据煤质化验数据,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即
煤成(型)气地质学
式中:a=2.4+0.21 Vdaf,b=1-0.004 Vdaf,a、b也可查表得;en为温度系数(查表可得);Kpt为在p,t条件下的瓦斯压缩系数。
(2)经验公式之二
煤成(型)气地质学
式中:B0为水分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系数,一般取1,其计算公式B0=p/0.9792。
(3)经验公式之三
煤成(型)气地质学
式中:A、B、C为系数,查表可得;u空容为煤的空隙容积,m3/t;Wpt为相当于p、t条件下的瓦斯含量,m3/t。
5.3.4 图解法
国外一般是视煤的变质程度来确定煤层和瓦斯含量的(图5.11)。如已知其Vdaf值,则可从图上查得煤层瓦斯含量。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影响瓦斯含量因素比较复杂的地域来说(如我国煤种多,构造复杂),单纯利用Vdaf值来确定瓦斯含量似显粗略,有时会带来误差。不过,在一定范围内这一方法可以借鉴。
图5.11 图解参考图
(据王大曾,1992)
1—苏里茨曲线(德国);2—文介尔曲线(德国);
3—斯柯夫曲线(荷兰);4—巴尔巴拉曲线(波兰)
5.3.5 瓦斯含量的预测
瓦斯含量预测的一般方法是利用勘探地质或矿井地质已经掌握的瓦斯资料,找出与瓦斯含量最密切的相关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例如,我国江西萍乡煤田龙潭组主采煤层,经分析研究发现,瓦斯含量与煤的挥发分和埋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从而建立了以下数学模型:
Qh= 11.981 +0.014H-0.4202Vdaf
式中:Qh为瓦斯含量,cm3/kg;H 为预测地点的煤层埋深,m;Vdaf为煤体的挥发分值,%。
经验证明,在H<800 m、Vdaf>7%的情况下,这一公式完全通用;但超出这个范围则有误差。
此外,也可用相似条件比拟法,即根据已知的矿井(采区)情况,来预测与之条件相似矿井(采区)的瓦斯含量。
近年来,高端硬配件品牌大玩跨界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对于任何高奢品牌而言,过分依赖单一产品都是脆弱而危险的。谨慎者,如Montblanc万宝龙,从高端钢笔出发,延续其机械、精密和工业美感,逐渐拓展到行李箱、手机充电器和手表等生活方式品类;激进者,如去年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过的知名跑车制造商法拉利,直接跨界到陌生的 时尚 圈,推出了品牌的成衣系列首秀。
“百年徕卡,光影世家。”无论你是否摄影发烧友,肯定都听过这个来自于德国的传奇高端相机品牌。150多年来,徕卡(Leica)以生产双筒望远镜、显微镜、测距仪、照相机和其他配备高品质光学镜头的设备而闻名。今年,光影世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将镜头转向了“光阴业务”——制表。
2月8日,徕卡用一条《是时候登场了》的推文,宣告了品牌第一款高端腕表系列徕卡L1和徕卡L2的面世。
徕卡L1和L2这条全新的产品线延续与相机制作同样的“德国制造”精密工程原理。设计均出自品牌长期合作伙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实验产品设计教授Achim Heine之手,他也是徕卡其他产品的主要设计师。因此,L1和L2在功能设定和设计参考上多有借鉴徕卡相机经典设计美学的痕迹。
表盘的动力储备指示器类似于测光表和早期Leica M3的测距仪。手表正面的防刮圆顶蓝宝石水晶面,旨在与相机镜头形状呼应。最妙的地方是每个表冠上都有一个圆形红宝石,象征着著名的徕卡红点。佩戴者通过按下表冠可以将红色的小分针重设至零,犹如模拟“摁下”徕卡相机快门的动作,跟普通手表拉出表冠调节时间的设定十分不同。而为了保持自己纯正的德国血统,两种型号均配备品牌与来自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制表和精密工程公司Lahmann Pr?zision合作自行开发的手动上链机芯(无需电池即可为手表供电的机械装置),并在徕卡自己最先进的Leitz Park园区完成精加工和组装。目前徕卡计划每年每款生产500枚。
奢侈品级别的产品自然也有着奢侈品档次的定价。徕卡L1的售价为人民币69800元,包含一条小牛皮表带,价格比劳力士的入门款“空霸”5万的价位要高;而L2配备鳄鱼皮制成的表带,售价为人民币99800元,这个价格空间更是已经被劳力士、欧米茄、积家等拥有更成熟声誉的重量级制表品牌产品所占据。有业内人士认为,除非是品牌的“死忠粉”,否则作为初入表圈的品牌,这个定价预计优势不大。而现在这两款手表在全球指定的徕卡专卖店和位于洛杉矶的徕卡画廊有售。
这次全新推出的两款手表被定位为“徕卡新产品类别的开端”,徕卡也透露了未来有意扩大制表品类的野心。表圈人士或许有印象,徕卡以前也曾试水过几次手表业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徕卡尝试将其品牌名称授权给第三方制造手表。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徕卡与钟表制造商Valbray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EL1的限量版腕表,以庆祝徕卡成立100周年。然而,这些都不是徕卡亲自设计或制造的货真价实“徕卡表”。
徕卡真正跨界制表领域的想法大约在十年前初见端倪。据徕卡相机董事会主席Andreas Kaufmann博士表示,2012年时公司开始 探索 制造手表的想法。这个项目经历多次迭代,在与知名钟表品牌Hanhart(显赫)、Chronoswiss(瑞宝表)和A. Lange & S?hne(朗格)等品牌人员讨论后,他们了解到制表是一项十分雄心勃勃的事业,需要投入无数人力物力才能做好。
2018年,徕卡就曾公开发表L1和L2这两款完全自己研发的手表。时隔四年之久,这两款手表才走向市场与消费者见面。徕卡发言人对此解释,这是因为当时在时间上低估了徕卡L1和L2的手工生产步骤。除此之外,后来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导致了用工短缺和扩大生产计划的中断。因此为了产品力臻完美,徕卡表示“现在一切准备好了才正式发售”。
除了拥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过硬的质量工艺外,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是徕卡进军制表领域的重要“底气”。2021年是瑞士钟表出口全球性复苏的一年,瑞表出口表现不仅是“重整旗鼓”,其反弹速度甚至远超预期。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FH)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出口额为19.1亿瑞郎,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8.5%,延续了11月的强劲表现。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年出口额达到223亿瑞郎,创下了 历史 新高,不仅较2019年增长2.7%,还比2014年的最佳纪录提高了0.2%。据预测,随着个人奢侈品需求在2022年继续提升,今年瑞士表出口将保持谨慎乐观的发展趋势。
无论未来如何,一个资历深厚的高奢品牌冒险制造了超出其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必然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制表领域,不少有着上百年 历史 的老钟表品牌至今依然在挣扎求存。而且随着智能手表与机械钟表竞争越演越烈,腕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只会有增无减。徕卡这头“初生牛犊”未来是否能一直找到愿意为他买单的人呢?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好了,今天关于“朗格m3手机”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朗格m3手机”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